胶东在线网4月24日讯
(通讯员 李霞 岳文静)近日,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成功运用胃镜为一例巨大胃底固有肌层间质瘤患者施行“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恢复良好。
该患者因上腹部胀痛入院,普通胃镜检查发现胃底近贲门处可见一大小约5cm粘膜下隆起性病变,表面光滑;超声内镜检查提示来源于胃固有肌层低回声病变。结合腹部增强CT表现,诊断为胃间质瘤可能性大。患者因多年前曾做过一次较大腹部手术,不愿意再进行第二次开腹手术。滨医烟台附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一病区主任刘一品带领消化内科团队,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决定施行内镜下微创切除手术。在麻醉科医师的配合下,刘一品教授熟练采用“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SE)”,仅用1小时10分钟便将直径5cm的瘤体成功剥离,手术创面完整,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第3天即可进食流质。术后病理证实为胃固有肌层间质瘤(低度恶性风险)。患者家属感激不尽,为全科医护人员送来锦旗。
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包括间质瘤、平滑肌瘤、脂肪瘤、神经鞘瘤、类癌等,共同特点是“长得深”(起源于消化道粘膜上皮层以下),通过常规黏膜活检不能做出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内镜判断,确诊则需要切除后标本病理检查。由于胃肠道间质瘤具有潜在恶变风险,因此对临床发现的粘膜下肿瘤均需手术治疗。这一类病变既往认为不能在内镜下切除,治疗以外科手术或腹腔镜切除为主,但往往创伤大、住院时间长、术后生活质量降低,对消化道正常功能的影响也比较大。
刘一品教授介绍说,随着消化内镜的发展,一项名为“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SE)”的微创治疗技术的诞生为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该项技术通过胃镜下手术器械切开病变表面的粘膜,充分暴露病变,完整剥离瘤体,最后用金属钛夹等缝合创面,患者无需开腹,术后恢复快,腹部不留瘢痕,并且保留了胃的完整性。该项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刚刚发展起来的内镜新技术,手术风险大,技术难度高,能够独立开展的医院很少。滨医烟台附院消化内科成功开展ESE技术,效果理想,达国内先进水平,标志着该院消化内镜下微创治疗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