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合肥臀部整形费用高吗,以及合肥臀部整形费用高吗现在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你见过下乡的知青吗?合肥有哪些民俗活动?你见过下乡的知青吗?我就是老三届下乡知青,知青群体见得多了,他们普通有一种透入血液的自信,溶入骨子里的自觉,刻进性格的自爱,埋在岁月的自强,表现在行动的自尊。
虽然他们历经沧桑,却没有牢骚满腹,
他们勇于担当,没有半点懈怠,
他们年己古稀,没有老死横秋,
他们欣逢盛世,始终感恩时代,
他们儿孙满堂,没有坐享清福,
他们珍惜拥有,没有辜负人生,
他们是共和国的长子,
是中国发展的见证人,
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时代的一群中国人。
合肥有哪些民俗活动?合肥人素以憨厚老实,热情好客,明礼重德,喜文崇俭,能苦耐劳著称,故民风清淳,俗尚质朴。昔庐青阳山房余忠宣公(余阙)称:“(合肥)其民质直而无二心,其俗勤生而无外慕之好,其材强悍而无孱弱可乘之气。”故而“盗不能欺,利不能诱,兵不能怵。”(《合肥县志·修城碑》,以下均见《合肥县志》)。昔《图经》文称:“(合肥)民风淳朴,事耕桑,崇俭,重名,务学,贤才汇兴。”昔马侍郎《廷用记》文称:“(合肥)其俗勤于稼穑,不喜商旅,犹有往昔简古风。”隋《地理志》文称:“(合肥)人性躁劲,风气果决。”昔《庐江记》文称:“(合肥)俗尚淳质,好俭约,丧祭婚姻率渐于礼。”明王学士文称:“(合肥)自昔其民质朴,不好争讼,而风俗淳美。”昔朱镛文称:“(合肥)衣冠文物之懿,视昔有加”,“弦诵之声,接于四境。”
从以上历代名家众说各论中,已充分说明合肥民风俗尚之淳美,其源久远。合肥因其民风质朴,故人心多豁达,“农贾婚丧,社饮食坐,数百人无一显者,无少疾怒不平之色。驱牛秉耒,鸡鸣而耕朝而息,日昃而耕暮而息,不合耦而终百亩,负二石米日中趋百里而无惫容”。老人们总是每每劝导后辈人勤劳务实,以一技之长,双手之力,事正当之业,谋正常之生活,而不应投机取巧,尤恶哄骗欺诈;因重名务实,因之好诗文,讲礼仪之风素盛,故而学子多,名人众,如包拯、李鸿章、段祺瑞、刘铭传、卫立煌、倪映典、杨振宁等,皆合肥人氏;因尚勇鄙非,故庐人多恪守忠信,深明大义,崇尚“人无信不立”、“莫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之信条,“风气果决”。合肥旧志载:“当王师之取江南,所至请郡望风降附,独合肥始终守至国亡乃出降。”又据《庐州府志》载:昔合肥人赵广,“尤工作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掠妇人,广毅然辞以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断右手拇指遣去”云云,由此可见,合肥民情俗尚淳美之内涵,实非他邑可比。
合肥人素喜耕重农,故民风俗尚乡土气息极为浓郁。昔日,每至栽秧时节,只要一步入圩区的土地,就能听到阵阵车水号子声从远处传来,声音悠扬宏亮,节奏明快,韵味厚重独特,不用辨听,就可知道这是合肥圩区农家人正在忙着车水栽秧了。这种号子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其可计数。按着号子数,车水人不用察田观水,就可掌握田里的水已车到何种程度了。因合肥四乡圩区多,秧田多,故秧歌也多。秧歌词调多不固定,任由唱者即兴发挥。如昔西乡农村就曾传唱过这样一首秧歌,词曰:“栽秧嘞,秧把甩在田中央嘞!栽秧嘞,大姐站在水中央嘞!蚂蝗叮到大腿嘞,不用慌嘞!只要你过来嘞,大哥给你腿上拍一巴掌嘞。……”这类秧歌,随意无拘,视情表意,逗情逗乐,诙谐风趣,既能表达心声意趣,又能激发劳动热情,字字声声都散发着乡情乡音的芬芳。
每逢四时八节,合肥城乡民间俗尚活动更是异彩纷呈。如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日,许多农户家主兴击物作歌,儿孙则相随附和,颇具情味。有首歌词曰:“二月二敲门框,打的粮食没法装;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米面吃不尽,年年大丰收。”表达了农家人对丰收的期盼和喜获丰收的快乐。还有的农家人在二月二龙抬头日,习诵古《皇帝耕田诗》,边击物边吟唱。词曰:“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天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耕率天下,五俗丰登太平秋。”此咏唱,不仅表达了农家对丰衣足食的渴望,而且有以唱词自喻自乐的意趣,反映了农家人乐于躬耕的浪漫、朴实情怀。
每逢正月十五,在合肥城乡还可常见玩旱船活动。玩旱船的主角是艄公。艄公俗称作“骚达子”。其反穿皮袄,头戴破草帽,无顶,后沿反卷起,嘴角饰两撇“汪丫胡”子,手持一把破芭蕉扇,若手持篙杆时,则将破扇插于腰间或脖后,随旱船扭来扭去,合着锣鼓节奏,不时地哼唱小调。唱词多望风采柳,即兴发挥,幽默、诙谐,为节日街头最为逗引看灯人的一道风景。故骚达子的唱腔唱词,就连儿童们在做游戏的时候,都喜于习诵:“骚达哥哥怎么讲的,两只兰花二妹子……”
旱船的“灯芯”为女性,常见的唱词有:“小小鲤鱼红红的腮,上江游到下江来;上江要吃灵芝草,下江要吃青蒲苔,不为你小哥哥我还不来”等。总之,昔日合肥民俗风情,味道特别,风格别具,美不胜收。
岁时吉庆习俗
合肥人素重四时八节和婚丧嫁娶及生贺寿庆。这方面的民风习俗也颇具地方特色。
一、过小年。时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合肥民间在过小年这天,除要备办较为丰盛的菜肴进行庆贺外,并举行祭祀“灶神”活动,故小年这天又称作“祭灶日”。祭灶活动一般在午夜前进行。普遍的做法是:取若干稻草秸,切成约寸长的秸杆子,再以少许炒熟的黄豆于其中拌和,作灶马料,供灶神坐骑食用。祭灶活动开始时,家主于灶神位点烛焚香,供上麦芽糖,然后自灶间至大门外,向空中抛撒“马料”,口中并不停地念叨“上界多言好事,多说好话,保佑下界平安”等话语,谓之送灶、送灶老爷上西天。
祭灶时供麦芽糖,俗传以此可粘住灶神的口,使之见了玉皇大帝后,不能说坏话。
合肥民间在祭灶日,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炒米糖。其做法是:将米入锅炒至焦黄香脆,然后加适量事先熬制好的麦芽糖稀,经拌和均匀后,再将其捏搓成椭圆状糖米团。此糖米团虽香甜,但较坚硬,小孩尤喜吃。
二、过大年。时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日,俗称大年,又叫年三十、除夕等。合肥民间历来重视过年。这天,店家商铺只开早市,中午以后就关门休市了。其他做生意、做买卖的,也在中午以后收市回家过年。手工业者,通常在这天中午以后将工具等收拾妥置,表示一年的活计全部结束,只待过年。若在异井他乡谋生计的,通常也都在这天赶回家中过年。俗话称:“有钱无钱,回家过年,父子相会,夫妻团圆。”故民间俗将年三十视为全家人大团聚、共庆共乐的节日。
合肥民间过年习俗,主要有:
1;贴春联。春联又称对联,俗称门对子,用大红纸写成贴在门上。内容多取辞旧迎新、大吉大利之意。字数以七言为普遍。家庭贴春联,一般在吃年饭前进行。店家商铺贴春联,则于打烊收市前进行。春联贴毕后,即是宣告过年了。对遇有丧事未逾三年的家庭,春节时不兴贴春联,但可按丧事发生的年期,依序用蓝、绿、黄色纸写成门对子,贴于门上,俗称“挽联”。联词常写为“守孝难还礼,思亲免贺年”等。这样,翌年初一,友邻见到门上的对联,即知这家发生有丧事,仍处在守孝祭悼期,便主动回避不再进屋行拜年礼了。
2;贴“福”字。合肥民间过年,在贴春联的同时,时兴贴“福”字。尤其是有老人的家庭,“福”字是一定要贴的。“福”字用方形大红纸写成,贴于门头上方、窗户或大门左右墙壁等处。贴时要将“福”字倒过来,意即福到了。“福”字也可采用将“福、禄、寿”三字组合的形式写成,寓多福、多寿、财运好。
3;贴各类小红联。这类红联多贴于灶台、橱柜、禽畜笼舍等处。内容视所贴位置而定,多为求吉顺、期祥和、希太平之意。如在灶神位上方贴的小红联,内容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禽畜笼舍贴的小红联,内容为“庆五谷丰登,祝六畜兴旺”;在橱柜则贴以丰衣足食、吉祥如意、财运亨通一类内容的红联。
4;祭神拜祖。此活动在吃年饭前进行。做法是:先于堂屋香案(俗称上宴)置一牌位,上书“天地祖宗师之神位”或“天地君亲师之神位”。祭拜开始时,由家主于牌位前点烛焚香,上贡香茶一杯,米饭一盏,上加红枣两粒,然后向“神位”虔诚三拜。礼毕,再于灶间、门外、路口、井坛等处,各置香一柱,分别祭拜“灶神”(迎灶神回民间过年亦在是日)、“门神”、“土地神”和“井神”,以表达人们在欢度新年时,不忘先祖和神灵佑护的恭敬之心。
5;打香禅。昔日,合肥百姓人家在过年时,时兴打香禅习俗。做法是:事先烧红一盆木炭,然后由家主将木炭盆移动于室内旯旯旮旮处,于其上喷以食醋,用其所浸冒出的白色香雾,净化空气,消毒灭菌,俗称“祛邪”。
6;吃年饭。年饭又叫年夜饭,是一年中家人聚得最齐,菜肴最丰盛,气氛最热烈的一顿大聚餐。就餐前,先鸣放爆竹,燃放烟花,使普天同庆、共欢佳节的气氛瞬间热烈异常。放完爆竹后,举家围坐,共品美味佳肴,共贺家人团圆,共享节日之快乐。
7;压岁钱。年三十吃罢年夜饭后,晚辈要向长辈辞岁,祝长辈人快乐、健康、长寿。长辈人则要给晚辈人压岁钱,祝愿晚辈人茁壮成长,成龙成凤,早成栋梁之才。亦有人家习于孩子睡觉后,将压岁钱放于孩子待次日早起穿着的新衣或新鞋子内,有时还另加放方片糕,祝愿孩子来日步步高升。
8;守岁。年三十晚,经过一段时间欢乐后,家人渐相继洗漱入睡。这时,家主再次点烛焚香,向“神灵”和“先祖”辞岁,然后于门内侧贴上“关门大吉、开门大发”红联,向“门神”三揖,拜毕,关上大门,开始守岁,以迎新的一年的到来。
9;开大门。农历正月初一日,俗称大年初一。是日凌晨,鸡鸣而起,家主点烛焚香,再一次祭拜“神灵”和“先祖”,然后向大门(门神)虔诚三拜,方开启大门,即为新年的首次“开大门”。开大门后,家主照样要于门外、路口、井坛等处置香,供奉各路神灵。此后,开始点放爆竹,迎接新年到来。开大门点放的爆竹,除鞭炮外,还有“开门炮”、“双响炮”等,其声音清脆,响亮异常,兆示开门吉顺,新年必交好运。
10;拿元宝。年初一早起洗漱毕,就食早茶,称“拿元宝”。早茶通常是四只欢团,外加两至四只煮鸡旦,另加红糖,经沸水冲泡后品食,寓新年伊始,就高高兴兴地得“元宝”,交好运。
11;拜年。正月初一日,俗称大年初一。是日早晨,人们衣新冠整,走街坊,访亲邻,致问候,祝吉顺,行拱手礼,称为“拜年”。通过拜年活动,表达问候,可增进相互间的友谊,加深感情。即便过往存有一定的隔阂,往往也能通过拜年,化解矛盾,一笑泯恩仇。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往往在年初一早晨,进寺庙烧香敬佛。有甚者,还要抽签,预卜当年时运。合肥解放后,一些迷信色彩较浓的习俗已渐废,相互拜年,互致问候的习俗,仍相沿至今。
12;新年早餐。年初一早往左邻右舍拜毕,开始新年的首次早餐。昔日合肥民间新年早餐,俗尚吃元宵下挂面。谓之“元宵下挂面,光蛋有拉扯”,穷人得到帮扶。
13;送年,正月初四为送年日。是日晨,家家户户早起,点烛焚香,祭拜“神灵”、“先祖”,然后点放爆竹送年,表示新年假期已过。此日,店家开始营业,作坊开始务工,平日正常的生活秩序重又恢复。一些在年期居家接待亲友的老人,通常在这天往亲友家作礼节性的回访,作为对亲友在年期前来拜年、看望、问候的答谢。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时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合肥民间欢度元宵节,通常从正月十四日就开始了。是日,俗称试灯节。此节在农村尤盛。这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并于大门两旁悬挂大红灯笼,形成万家灯火。早起,家家户户兴吃糯米面制作的饼子,俗称“试灯粑粑”。在农村,又有圩区和岗区之分。圩区忌涝,故兴吃糯米面粑粑;岗区忌旱,故兴吃糯米面元宵。到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早起,如同过春节一般,照样点烛焚香,点放爆竹。早餐吃糯米元宵,午餐饮酒,菜肴丰盛。入夜,街市上有舞狮子的、有玩龙灯的、有踩高跷的、有行旱船的,处处是锣鼓,处处是花灯,处处是观灯的人流,气氛热烈,盛况空前,较之过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媳妇节,时在农历正月十七日。因合肥方言习称妇女为“奶奶们”,故又将这天称作“奶奶们节”。旧时,民间传统习俗,自春节到正月十五日,都为年期。此间,洗涮烧煮等诸家务活都是由媳妇承担的,过了正月十五,便是过了年期,一直忙忙碌碌的媳妇,在这时当歇一歇,松口气,故在媳妇节这天,家庭烧煮一类炊事,概由男人承担。民谚曰:“正月十七,老的们煮(合肥方言“老的们”即为“男人们”),奶奶们吃。”
龙头节,时在农历二月初二日,为传统的龙头节,俗称龙抬头。合肥民间习俗视此日为新年春耕生产的启始日,故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之谚。旧时,合肥城乡在龙头节这天,俗兴举行“龙踩水”活动。是日晨,人们将龙王神像从庙中抬出,沿着河堤上下跑动,谓之“请龙王神察水情”。一旦抬着龙王神像的轿子落地停下,其位置即被视为当年水位。水位高则主涝,水位低则主旱。在举行这一活动时,伴以锣鼓、踩高跷等活动,甚为热闹。“龙王察水”虽无准头,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水情的关注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从这个角度讲,其也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立春节,时在每年的2月3、4日或5日。合肥民间在立春日,时兴吃春面、春卷等应时食品。春面多家庭自制,即将面粉加水和均匀后揉成面团,再用圆木擀成薄面皮,然后切成细细的面条,下锅煮熟后盛起,多加葱花、蒜末,以显春来绿至的节气特点。春卷的特色主要在馅子。立春日的春卷,多以新鲜荠菜和头茬新韭菜作馅,不仅味道清香,且给人以春意盎然的新鲜感觉。在乡村,立春日通常要举行“打春牛”活动。是日,由老人装扮成“芒神”(即植物神),手持春条(柳枝上加缠彩色纸的枝条),不断地击打赶在场地上的耕牛,边打边唱道:“春交六九头,春条打春牛;打得春牛下田去,今年丰收不用愁。”俗称此可打掉老牛身上的懒气,鼓舞牛劲。在打春牛时,尚有锣鼓伴和,甚是热闹。
合肥民间对立春交至时十分关注,最喜春打五九尾(冬至日后第五个数九日的最后一天),最忌春打六九头(冬至日后第六个数九日的第一天)。民谚称:“春打五九尾,家家啃猪腿(兆示当年年景好);春打六九头,家家卖耕牛(兆示当年年景差)。”
花朝节,时在农历二月十五日。合肥民间很多人家,多在是日移栽、修剪花木,或为花木换土施肥,以此祭庆花神生日。
上祀节,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是日,合肥民间众多士民并出,于河渚池溪畔奉祭,饮溪水,净脏腹,禳灾祸,祛病毒,俗称“祓除”,世称“修禊”或曰“禊祭”。旧时,在这天城乡多举行庙会活动。文人学子则多往文庙,祭拜圣人先哲。雅兴浓者,则三五想邀,信步郊野,览青山、戏溪水、作诗赋、发幽情。而普通百姓,多为青年男女,则常于是日结伴至郊野踏青,沐浴融融春光,呼吸清新空气。有的女青年还兴以溪水梳洗秀发,谓此可葆青春美貌,祛病除灾。合肥民间亦将此日称作“荠菜节”。民谚曰:“三月三,荠菜赛灵丹。”儿歌则唱道:“三月三,荠菜开花上高山。”是日,青年男女,相约结伴,或漫步于绿地,或穿行于林间,边嬉戏逗乐,边挑挖荠菜、马兰头等,待打道回府后,再将挑挖的野菜加工成饺子、凉菜,既为应时食品,亦得品尝大自然奉献的珍美野味之趣。
端午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日。合肥民间在过端午节时,早餐兴吃粽子、花糕等食品。粽子以菱状常见;花糕是用发面加糖蒸制,形似元宝、蝴蝶,表面以红色花点点缀,为儿童爱吃的应时点心。午餐则喜食凉拌黄瓜、大蒜烧黄鳝,饮雄黄酒,谓之“三黄”。苋菜也是不可缺少的应时菜。俗谓饮雄黄酒可防生疥疮,吃苋菜可净腹。
在过端午节这天,合肥民间家家户户还甚兴打“香禅”、贴“五符”、悬挂钟馗图。打香禅的做法与春节时打香禅的做法同。贴五符和悬挂钟馗图,即是将张天师端午符(又叫五符子)贴于门上,另在堂屋正中壁上悬挂钟馗捉鬼图,谓此可驱邪降妖,免灾保安。此外,在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都习惯给幼童身上围着印有“八卦图”或“长命百岁图”的菱形红兜肚,其打扮与神话传说中的哪吒神童相似。这天,做父母的还习惯将雄黄酒涂抹在小孩脖子和臀部上,谓此可祛五毒,免害虫叮咬。在淝河,还常见有举行龙舟竞渡活动,锣鼓声、呼喊声相杂,观者甚众,热闹非常。另兴悬艾枝于门,以祛瘟毒。而今,端午节仍为普遍盛行的一个传统节日,吃粽子、悬艾枝等习俗仍相沿盛行。
寒食节,时在清明节前一日。旧时逢寒食节这天,家家户户不生烟火,吃寒食或甜食,忌放爆竹,保持肃穆的气氛,以纪念不愿为官,抱木而死的古人介之推。
清明节,时在4月4、5或6日。在清明节这天,合肥家家户户习在门头上方悬柳枝、往坟地祭祀已故的先祖和至郊乡踏青游春。清明节悬插柳枝的习俗由来很久,传说以此可避邪御灾,故有的妇女还习惯在这天将柳叶插于头上。民谚曰:“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此俗语虽属无稽之谈,但其却印证了插柳俗是旨在避邪御灾。在清明节踏青游春,多主要是为祭扫祖坟的,俗称为上坟。上坟活动在清明节前三天后三天均可,但必须在午后。上坟祭祀前,先给坟冢培土、加固、挑高,并在坟头上加盖碗状土块,共两块,小的一头相对置,放于坟头上,谓之“坟帽子”。其间压一红纸条,谓之“阴联”。然后在坟冢前摆放祭品,通常为酒食及死者生前爱吃的菜肴、果品等。比较考究和富有的家庭,还以猪、羊、整鸡、整鱼等物作祭品,但多数以纸扎品代之。真正的鸡、鱼、肉、蛋等食品,常在祭祀后取回,用以犒赏平日看坟的人和与先祖生前有交好的族人。祭祀开始时,焚烧“纸钱”、纸扎祭物,鸣放鞭炮,祭者按辈份先后向亡灵磕拜。动情者,常失声恸哭,悲情难止。南宋诗人高翥《清明日对酒》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描写的就是人们在清明扫墓时的悲凉情景。
夏至节,时在6月21日或22日。合肥四乡农村,俗将此日称作“牧童节”。是日,给人帮工放牛的牧童,常喜于田埂绿地搭灶野炊。炊食多就近索讨或“就地取材”。晚上回归后,东家通常要发给过夏的草帽的汗巾等。此外,还要赏赐一大串蒸熟的新蚕豆。其状如同佛珠,挂于脖子上,既好吃又好玩,颇受儿童们喜爱。城市家庭多仿效此做法。
晒霉节,又称“曝书节”和“天贶节”。时农历六月初六日。是日,家家户户多将箱柜内的衣物、被子等,尽搬户外让烈日曝晒,以出霉气,防蛀虫,便于保管。读书人则将藏书搬于户外曝晒,作用同为出霉防蛀。
合肥民间曾传说,农历六月初六日为龙王晒龙袍的日子,故忌雨。若是当天天气阴雨,龙王就要怪罪于月神,便会在中秋赏月日兴云布雨,叫做:“你闹我的节,我就闹你的月。”
乞巧节,又称“七夕节”、“姑娘节”等。时在农历七月初七。合肥民间传说,此日人间的喜鹊都飞往天河架鹊桥,以便让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故人间在这天是看不到喜鹊的,而翌日看到的喜鹊,其颈部都在架鹊桥时被衔掉一撮毛。因有此传说,故每逢乞巧节时,很多人都甚留意观察喜鹊的变化,并习于傍晚时察天观云,希冀能捕捉到神话传说中有关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踪影。到了晚上,一些好奇的姑娘、少妇,常静躲于林边树下,竖耳聆听,谓此可偷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另有人家习惯于院中焚香置果,举行“贺双星”(牛郎星和织女星)活动。家人围桌而坐,一边祭拜牛郎、织女,观星赏月,细心察看牛郎星和织女星的变化,一边谈论着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故事。还有不少姑娘、少妇,习惯在是日晚取七根针、五彩线,望月穿针,视谁穿得快,即为谁乞得巧多,会被夸赞为“巧手”、“巧姐”、“巧媳妇”等,颇有一番情趣。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旧时,合肥民间习惯在这天上祖坟、烧纸钱、祭亡灵。若祖坟距住地较远,往返不便的,则在傍晚后于村头路口,烧纸举祭。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合肥民间历来视中秋节为大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除吃月饼、鸭子外,还在夜晚举行赏月和进行“摸秋”等活动。
合肥人制作和品尝的月饼,荤、素、甜、咸等品种皆有。传统的月饼以重油品种最常见。品味好些的有水晶、椒盐、百果、瓜仁、火腿、金枣、芙蓉等,花色品种繁多。富家旺族,还有特地到糕点作坊订做月饼的。订做的月饼不仅质优,且特大,重量甚者竟达十至二十斤,堪称月饼之王。
合肥人在过中秋节时,尤兴吃鸭子。传说在元朝时,当权的统治者对汉人很残暴,规定汉人每十户供养一个“鞑子”,每十户合用一把菜刀。菜刀则用铁链锁在井坛上。时民族复兴运动者为发起统一暴动,便利用汉民族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将“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信条夹于月饼之中,提前分发全国各地,于是在这天举行了统一的“杀鞑子”大暴动,终于推翻了元朝统治。后人为纪念此举,便每逢中秋节这天以杀鸭子,代作“杀鞑子”,相延成俗。至今,合肥民间百姓在中秋节杀鸭子时,仍常风趣地说是“杀鞑子”,而不说是杀鸭子。
在欢度中秋节时,合肥多数家庭都习惯在夜晚举行赏月活动。通常的做法是:在庭院中设一张方桌,摆上月饼、石榴、菱角、柿子、板栗等应时糕点、水果等,再置炉焚香,尔后一家人围桌而坐,边品尝月饼、水果,边观天赏月,谈论着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合肥人在赏月时焚香,既是表示对嫦娥的敬仰之情,又表示一种美好的祝愿,希冀天下人都能如十五的月亮一样圆满美好。尤其在这天晚上,若有爱人或恋人在他乡异井,久盼未归、久思未见的一方(女方),常点香对月独拜,以寄托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祈祷能早日和心上人如十五的月亮一样,圆满美好。因此故,合肥民间在中秋节这天,不兴留已出嫁过门的女儿在家过夜,无论多晚,定让其回自己家中夫妻团圆。
合肥四乡农村在欢度中秋节时,还时兴进行“摸秋”活动。是日夜晚,当银月当空之时,一些情趣盎然的青年男女,拿着用葵杆或高粱秸秆做成的火把,结伴串田过埂,喜庆金秋丰收。嬉闹之余,乘兴入田,或摘取瓜果,或挖取山芋,然后在田埂边就地品食。更有甚者,还将“摸”来的南瓜、扁豆(蛾眉豆)赠送给那些期盼生男育女的青年夫妇。因“南”字与“男”字谐音,“娥眉”为古代美女的代称,故而有此俗。因“摸秋”纯为一种民俗娱乐活动,故被“摸”的庄户人家,一般都不介意、不干涉,有时即便有些心痛田里的瓜果被“摸”了,但因从此俗尚,仍不乏快意。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时在农历九月九日。是日,士民并出,登高举野餐,佩戴茱萸(一种黄色野花),饮菊花酒,以祈长寿。旧时,合肥四乡农村,俗尚在这天推选出乡间九名年纪最高,且德高望重的老人,聚会一起,曰“九老会”。待九老聚齐后,先请老人漫步登高,作避灾强体游,然后再恭请老人依年纪高低为序坐定,奉献寿面、菊花酒,祝愿老人日后身骨硬朗,健康长寿。餐饮为庄户家捐赠,以此表达敬老爱老之心。自此日后,若有邻里、家族发生纠纷,当尊九老劝解。
城里人家在重阳节这天,多请老人吃长寿面,搀扶老人于户外散步。身骨较强健者,常信步大蜀山等处,以登高望远,除灾强身。一些文人学士,则多在是日作“以文会友”活动,赏菊花,饮菊花酒,品菊花蟹,吟菊诗,作菊赋,文气之足,浓于花香。
冬至节,时在12月22日前后。合肥民间在过冬至节时,时兴吃南瓜糊。南瓜糊的做法是:先将封存已久的老南瓜洗净,然后切块放锅里煮至烂熟,再加以面粉搅拌成糊状,煮沸后即可吃,其味香甜可口,暖胃热身,为群众喜爱的应时餐食。因冬至日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白昼最短的一天,此日后便逐渐昼长夜短,故合肥民间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之谚。
旧时,合肥民间习惯于冬至日进行葬坟活动。一种做法是将尚未落葬的“浮厝”,挖坑下埋;另一种做法是将朽棺中的尸骨残骸拣出(俗称“拣精”),装于瓦罐或坛子中,然后深埋地下。此外,还进行烧纸等祭悼活动。
文章分享结束,合肥臀部整形费用高吗和合肥臀部整形费用高吗现在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