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是第34个“世界口腔健康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为健康口腔而自豪”。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和“颜值经济”的盛行,拥有一口整齐美观的好牙越来越受到关注。牙齿正畸有哪些“坑”不要踩?日常口腔护理有哪些误区……在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拥有数十万粉丝的“网红医生”——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主任医师许跃教授,近日接受南方+记者采访,详细为大众的牙齿健康“排雷”。
许跃教授
口腔护理存在四大误区
“虽然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国民口腔健康心智有了大幅提升,但是大家在日常口腔护理中还是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许跃教授指出,结合与患者长期接触的经验,他总结了四大常见口腔护理误区:
误区一:牙齿没异常,就不需要去检查。“其实每年1-2次常规的口腔检查、洁牙是重视身体健康、追求完美生活的表现之一。通过口腔检查,可以发现可能存在的牙齿隐匿龋坏、牙龈及牙周等问题,并做到早治疗。”
误区二:只要每天坚持刷牙,就能让牙齿很干净。
许跃教授指出,其实刷牙只能去除70%左右的牙菌斑,剩余牙菌斑会继续破坏口腔健康。“所以我们一般建议平时可以借用牙线、冲牙器等工具辅助清洁。在这里基础护理之上,有条件的话可以定期做专业化牙齿清洁(PMTC)、洗牙等高级口腔护理。”
误区三:牙齿出现小黑洞,可以不用管。很多人觉得牙齿出现了小黑洞,只要不疼也不影响牙齿使用,就不用去管它,甚至疼了也想忍一忍。但是“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等牙齿烂到一定程度再去处理,到时真是费时费力又费钱了。
误区四:牙龈出血谁都有,不用放在心上。许跃教授提醒,引起牙龈出血的原因很多,比如牙结石的刺激、牙周炎的产生等等。除了单纯口腔局部问题,还可能是其他全身疾病的口腔病变表现,比如糖尿病、肝脏疾病都会引起牙龈出血。所以生活中容易牙龈出血的朋友,建议还是及早检查筛查病因。
儿童牙齿不齐抓住干预时机
孩子牙不齐会不会影响颜值,什么时候该考虑为孩子做牙齿矫正,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
根据国内主流学术界和国际权威学术组织美国儿童牙医协会(AAPD)的建议,当孩子长出第一颗牙时(6个月左右)应该第一次去拜访儿童牙医,最晚不超过一岁。“看牙医的主要目的不是看婴儿到底出了一颗牙还是两颗,而是与父母沟通,对父母进行相关口腔知识的教育及提供专业咨询。”许跃教授解释说。
从事口腔正畸已有二十多年,为了接受最前沿的理念、掌握最先进的正畸技术、许跃教授曾两次赴美学习,与国际知名正畸专家深入交流,探讨正畸难题。特别是在儿童牙颌畸形的早期预防与治疗、青少年错颌畸形矫治方面,许跃教授拥有丰富的知识和临床经验。
许跃教授指出,在乳牙期(2-6岁)、替牙期(6-12岁)、恒牙早期(12-16岁),家长都要注意小朋友的牙齿生长发育情况。先天父母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生活习惯,比如患病、营养不良、咀嚼功能缺乏训练、吃东西比较精细,以及有吐舌头、咬手指等坏习惯,都有可能导致儿童口腔畸形。
他提醒,家长对孩子的口腔畸形问题,要尽早关注、积极干预,“如果是你发现小孩是地包天或者下巴有点偏斜,我认为这是急症,要早发现早治疗;如果家长不清楚孩子是否需要矫正,最好在不晚于7岁就带来医院看一下,专业的正畸医生能够及时发现小孩的问题;家长要观察小朋友是不是有张口呼吸、吮吸手指、吐舌头、咬嘴唇等不良习惯,如果有的话尽早干预治疗;一旦决定做正畸治疗,家长不要抛下自己的责任,要做好充分准备,与孩子共同面对”。
【监制】陈韩晖
【策划】严慧芳 马华 欧旭江
【采写/拍摄】严慧芳
【剪辑】周鑫宇
马华
王泳仪(实习生)
视频加载中...
【作者】 严慧芳;周鑫宇
健康生活圈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